作词 : 无 作曲 : lessispretty 年轻的张载从一个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代大儒的经过,也是北宋王朝不仅正蒙着巨大的民族耻辱,而且还更时刻面临着来自辽国和西夏两方面侵略战争威胁的过程。张载在从一个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代大儒的过程中,尽管不仅树立起了要“为往圣继绝学”的万丈雄心,而且还更是立下了要“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志。然而张载以及他在范仲淹的开导下所钟情的儒家文化,却不仅没有为中华民族开出万世的太平,而且就连为张载所生活和儒家文化所发展到最高峰的那个由于屡屡挨打而蒙受了巨大屈辱和无数苦难的北宋王朝,也没有开出半世的太平。如果说张载在说出要“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的时候,由于他正处在一个太平的年代而才使他失去了“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机会,那还看不出儒家读书人以及儒家文化的虚伪。可是在张载喊出了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他所生活的那个北宋王朝却一直都生活在严重的外来威胁之中。并且由于严重的外来威胁,还更是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可是此时的张载却再也没有像年轻时那样奋身而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家卫国,来捍卫民族尊严,来为民族开出一世、哪怕是半世的太平。可见,一个人一旦成为了一个儒者,尤其是成为了一个学有所成并业有所为的大儒,那么消磨掉的只能是一个人的血性。而增长的,却只是嘴上的功夫和脸皮而已。而像张载这样一个曾经勇敢、担责的热血青年,就是在范仲淹这个一带大儒的“引领下”,就是在儒家文化的毒害下,也虚伪了起来。所以,如果要做到全面地认识儒家文化,那就必须要与汉民族儒化后两千多年的悲惨历史结合起来,而绝不能只就儒家文化本身的说教,去认识儒家文化。 张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所谓的“横渠四句”,为自己在以儒家读书人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中国,博得了青史留名。然而他所生活那个时代的整个民族,却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还更是酿成了“靖康之耻”。而张载的人生经历,为后来清代学者赵翼总结、归纳出来的古代中国“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这一现象,很有效地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就在范仲淹用“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这样的道理在开导张载的时候,不用说北宋王朝还正面临着西夏入侵这样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而且自公元一○○五年北宋王朝以每年给契丹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一○四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时机,以战争威胁的方式。逼迫北宋王朝将每年给辽的岁币从白银十万两增加到二十万两,绢从二十万匹增加到三十万匹)这样耻辱的条件与契丹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起,北宋王朝就始终生活在契丹辽国的战争威胁之下。特别是公元一○四三年的与西夏的议和,北宋王朝为了和平,尽管蒙受了每年不仅要白白送给西夏岁币绢十三万匹、白银五万两和茶三万斤,而且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给西夏白银二点二万两,绢二点三万匹和茶一万斤这样的耻辱,但是这种屈辱的和平也不过仅仅维持了二十年。公元一○六四年,西夏这个蕞尔小国,就开始了再次侵宋。 “无志者才常立志”,无志者的立志,也不过就是像张载那样的嘴上说说而已。而作为张载这个一代大儒引路人的范仲淹心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又能是些什么?依当时的情况看,凡中国人,最大的忧,就应该是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之忧。可是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尤其是在他主持“庆历新政”期间,似乎并没有为民族的生存和尊严而感到过多少担忧。而且即使是曾经担忧过,但身为副宰相的范仲淹却又是如何去解忧的呢?北宋王朝不仅不缺少“杜康”,而且还有更多得的银、茶、绢,但就是严重缺少了民族血性。